近數十年來,東亞各國經濟飛速成長,導致河川與河口域嚴重汙染,破壞了野生鰻魚的棲地,導致資源急劇減少,引起各界的注意。
根據南風澳文史工作室賴榮興館長轉述,幾十年前宜蘭地區鰻苗數量極多,在冬天的清晨可以拿個錫桶到海邊,等海水退潮後,到海灘的低漥處,用雙手捧撈聚集在坑裡面的鰻苗。錫桶盛了六、七分滿後就提回家,用開水燙鰻苗拿去餵鴨子。也可以用一些鹽和油,在鍋底用慢火烤到鰻苗呈黃赤色時起鍋,又香又脆,大人小孩都愛吃。若加一點油跟豆豉一起烹煮,也是一道很下飯的美食。當鰻苗溯溪進入水田裡二、三個月後,就會長大變成幼鰻,在洩田水時把竹簍放在放水口,捕捉隨田水流出的幼鰻,煮熟後曬乾還能裝10布袋,大部份都是拿來餵鴨。這說明了幾十年前鰻魚資源的富饒,不過幾十年光景,現在的自然環境竟然就變得如此惡劣,實在值得我們好好深思!
除了亞洲的日本鰻外,歐洲地區的歐洲鰻以及美洲地區的美洲鰻亦同樣面臨資源量快速減少的困境,目前歐洲鰻已經被自然保護國際聯盟組織 (IUCN) 列為CITES 「極度瀕危物種」,同時鼓吹各國重視鰻魚管理及保育措施。現今鰻魚資源量下降造成產業發展瓶頸,我們要設法找出能兼顧產業永續發展及保護生物多樣性兩全其美的方法。
鰻魚資源遽降。 | 小鰻魚努力求生。 |